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淀而成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思想与行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灵魂所在,更是国家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网络恶搞要有底线,传统文化不容恶搞,民族历史不能虚无。
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不良现象开始浮现——网络恶搞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部分恶搞作品对传统文化的颠覆更是无端蹂躏与践踏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亵渎了传统文化,也伤害了公众的民族情感,更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是亵渎传统习俗,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当前,一些网络平台和自媒体账号出于追求点击率和流量的目的,发布大量亵渎传统习俗的内容。祭祀作为缅怀先人,寄托追思的传统方式,却被一些人恶搞成荒诞的闹剧。2022年11月,福建厦门女生璐璐发现自己被别人在网络祭祀平台上设立祭奠纪念馆,设立祭奠纪念馆,包括灵堂、悼词、详细个人信息和照片,自纪念馆设立以被人祭奠已达4.3万余人次。无独有偶,2023年4月6日,浙江网友同样发现自己的照片被人发布在网络祭祀平台的墓碑上,被放在网络祭祀平台上让人祭拜。这种乱象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也削弱了传统习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地位。福建的“游神”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敬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然而,2024年2月20日,网红赵某立为追求流量和关注,擅自闯入“游神”活动的庄重场合,扮演游神赵世子,拍摄恶搞短视频。这种行为无疑是对传统习俗的极大亵渎,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抹黑文化名人,颠覆社会主流价值。历史名人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正确诠释我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对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具有深远意义。近来,一些人出于哗众取宠的目的,对这些文化名人进行肆意恶搞,甚至毫无根据地抹黑否定。2022年4月6日播出的电视剧《山河月明》将文化名人装进了戏说历史的套子里,把明成祖朱棣刻画成狂妄无知且沉溺美色的角色,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上演狗血偶像剧,严重抹黑历史人物形象。这类低俗改编不仅伤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文化名人的尊重,也对公众的主流价值取向产生了负面影响。此外,网络上还出现了一系列对诸葛亮、孔子、李白等传统文化名人的形象、言行进行夸张、戏谑甚至恶意篡改的恶搞行为,如2024年2月14日在短视频网站哔哩哔哩投稿火爆至今的诸葛亮恶搞视频。这些行为极大地歪曲了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误导公众的价值观念,让公众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偏见。
三是歪曲历史事实,消解民族文化认同。历史是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发展脉络。近期,一些不严肃甚至带有恶意的民族历史恶搞行为开始侵蚀这份宝贵遗产。在热门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和事件被重新设定,如荆轲被设定为女性角色、扁鹊成为了使用毒素的大师、诸葛亮则被描绘成使用超自然力量的法师。从2024年5月6日持续更新至今的短视频应用软件抖音热门恶搞视频合集《鬼畜三国》大量使用现代语言、流行梗以及夸张表演手法,将庄重严肃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滑稽可笑化。2024年7月在起点小说网站上开始连载的爆款历史军事类网络小说《五世三公》在处理历史事件时过于偏离事实,甚至多次出现对重要历史事件的严重歪曲。这种做法容易引起观众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误解,削弱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
对此,建议:一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政府应成立专门工作组,加强对网络恶搞作品的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信息。同时,要求各平台严格执行内容审核制度,确保网络投稿内容符合规范。二是开展正面宣传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公众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在学校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讲座,还可以利用官方媒体平台播放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节目,增强公众的文化素养。三是鼓励创作优质内容。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高质量的传统文化作品,以正面形象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可以制作一系列客观正确讲述民族历史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动画短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